影片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躲在吉祥照相馆中避难,为了尽可能的多活一日,他们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他们原本只想在大屠杀中保命活下去,面对日军在南京城内的暴行,他们决定让这些底片留存下去……
2025-08-31
电影非常克制不煽情,而且完成度相当高,故事本身就扣人心弦,精巧绝妙,以小见大,可看性很高。
2025-08-31
通过照片去表达受难同胞们,他们原本,也能这样熙熙攘攘地去吃南京小笼包鸭血粉丝汤吧。
2025-08-31
贡院街见证一座城的生,照相馆影印一座城的死。罄竹之罪,血洗的胶片都记得。
2025-08-18
本片中大好河山与市民旧照两幕,起笔轻盈,让我泪奔,但申奥不懂节制,落笔拖沓,令我皱眉。
2025-08-18
用中国人视角,去深入了这个民族集体回忆,并在里面找到了能够让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观众」获得情感共鸣的方式。
2025-08-18
比起无章法的、混乱的、突然的攻击,这般有组织有预谋的、秩序井然的暴力才更让人毛骨悚然。
2025-08-14
比看到鬼子被南京城墙砖爆头还舒爽!比看到特别日本的伊藤菌自裁连武士刀都没能拥有只配用日本娘们自杀专用匕首插肚还没介错人只配被爆头的结局还舒爽!
2025-08-14
药水冲洗的不是照片是人命,鲜血淘洗的不是湖水是民仇,荆棘划破的不是脊背是傲骨,尖刀刺穿的不是血肉是国恨。
2025-08-14
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原来不用拍女演员露胸露腿、衣服被撕烂的镜头,也能拍出鬼子的兽行,这一点尤为难得
2025-08-09
拍照作为记录证据传递真相的方式,也为外界以及后世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真相是什么样的。
2025-08-09
最喜欢泼硫酸这个情节,恶魔就该露出恶魔原本丑陋的嘴脸。
2025-08-09
国内少有能把日本人的知小礼而无大义拍明白的电影,人物立体,故事节奏舒适,全片完成度极高。
2025-08-07
导演出色的演员选择及把控,场景摄、美,与镜头语言的结合表现,均让人信服、震撼;
2025-08-07
本片剧作角度独特,围绕着“罪恶摄影”及“照片存证”的故事线,将几个人物复杂地纠葛起来,揭示日寇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令人震惊、发指!
2025-08-07
对普通中国百姓,影片也没有赋予过多的主角光环,他们出身平凡,内心也摇摆也畏惧,为了留下历史罪证做的牺牲,有偶然也有必然,阿昌的勇气,老金的血性,毓秀在乱世中领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来得自然真实。
2025-08-02
人物性格迥异,有人私心求生,有人传递大义。
2025-08-02
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原来不用拍女演员露胸露腿、衣服被撕烂的镜头,也能拍出鬼子的兽行,这一点尤为难得
2025-08-02
药水冲洗的不是照片是人命,鲜血淘洗的不是湖水是民仇,荆棘划破的不是脊背是傲骨,尖刀刺穿的不是血肉是国恨。
2025-07-31
药水冲洗的不是照片是人命,鲜血淘洗的不是湖水是民仇,荆棘划破的不是脊背是傲骨,尖刀刺穿的不是血肉是国恨。仁义礼智信的儒道不容亵侮,日行千里的山河不能让人,穆桂英的未来不是嫁给秦桧,胡蝶同台的表演不是为了偷生。贡院街见证一座城的生,照相馆影印一座城的死。罄竹之罪,血洗的胶片都记得。
2025-07-31
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原来不用拍女演员露胸露腿、衣服被撕烂的镜头,也能拍出鬼子的兽行,这一点尤为难得
2025-07-31
保命写在前都能有人说我是汉奸,剧内的“仁义礼智信”送给你们。 6/10 先保命吧。本短评针对影片质量,质量,质量,而非其他的全部。 总结就是:非常平庸甚至不合格的【创作】 不严格来说,全片无剧情可言,或者剧情根本不重要。制作组把侧重点投入到了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暴行之中,这本身并无问题,但其在片中的占比约八成。
2025-07-29
非常难得的一点是,导演没有把镜头过多地对准被害者,而是更多地怼在加害人脸上,给人遐想空间的同时,更凸显了日军丑恶的嘴脸。
2025-07-29
我家住在中华门,是影片开头第一个和结尾最后一个提到的地名。江东门有个纪念馆,全称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如果你觉得名字太长,你可以叫遇难同胞纪念馆,绝不能叫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2025-07-29
国内少有能把日本人的知小礼而无大义拍明白的电影,人物立体,故事节奏舒适,全片完成度极高。
2025-07-29
各种意义上的敢拍,撕开一个民族的虚伪,我们不是朋友。
2025-07-26
以照片和底片作为揭露屠城血证的线索,用平民视角和封闭空间以小见大,在外界刺激和内在情绪之间找准平衡。相机的快门和枪械的扳机是扣应的,摄影也成为一种武器。冲洗照片就像是对它的反击——赛璐珞底片显影于白色相纸上,由浅入深浮现一段段罪行,成为历史的见证。每个角色都是立体的,演员的表演增添了情感浓度。电影风格克制,在适当节点拔高。结尾的处理有设计感,人物服务于主题而非逻辑了,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为提供情绪价值和宣泄的出口,能理解这背后的商业目的。美术和服化道是肉眼可见的贵,摄影的调子浅淡暗灰,加深了戏剧的氛围和感受的力度,尾声一小节色彩比重才加上来,让冰冷的历史有了血肉温度。
2025-07-26
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原来不用拍女演员露胸露腿、衣服被撕烂的镜头,也能拍出鬼子的兽行,这一点尤为难得
2025-07-26
药水冲洗的不是照片是人命,鲜血淘洗的不是湖水是民仇,荆棘划破的不是脊背是傲骨,尖刀刺穿的不是血肉是国恨。仁义礼智信的儒道不容亵侮,日行千里的山河不能让人,穆桂英的未来不是嫁给秦桧,胡蝶同台的表演不是为了偷生。贡院街见证一座城的生,照相馆影印一座城的死。罄竹之罪,血洗的胶片都记得。
2025-07-25
罗瑾(1923年2月-2005年2月5日),男,满族镶红旗人,出生于南京,曾在华东照相馆工作 // 他在工作期间留存的日军侵华暴行与南京大屠杀的有关照片,成为了“京字一号铁证”,成功为日本战犯谷寿夫认罪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播放的视频,展示了罗瑾、吴旋保存的16张日军拍摄的照片。
2025-07-25
但凡这种历史悲剧发生在某人身上,它就绝不会说什么客观公正,反思战争这类冠冕堂皇的话术。人之所以为人,是为了铭记,而不是让你去当什么圣母!
2025-07-25
刚看完点映,点开热评第一条说所谓我们在宣扬仇恨人家在反思战争,很迷惑,首先说日本在反思战争,我想请你看看日本最近收视率挺高的那部晨间剧,口口声声反战但是实则洗白军国主义,宣扬大东亚共荣的正当性,把中国人的反抗当成不识好歹,这算反思吗?对比之下这部电影完全揭露了那部剧编剧的虚伪伪劣,另外这电影完全没有什么刻意煽情以及宣扬仇恨的剧情